中国财经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新闻 > 国内财经 > 正文

国内财经

多家理财子公司开启“自购潮”模式收益提前终止

理财   终止   原因   信心   净值  
财经网 2023-12-09国内财经
新浪财经,银行理财子再度开启“自购”模式!主要为含权类产品,还有部分产品被提前终止?_新浪金融研究院_新浪财经_新浪网……

继去年的两轮“自购”之后,“理财经理”们又开始购买自己的理财产品了!

近日,招商理财、兴银理财、博银理财均正式宣布购买自有理财产品,计划投资额分别为1000万元、3000万元、3亿元。

事实上,这并不是理财子公司第一次采购自己的产品。 去年3月,资本市场出现动荡。 当时,多家理财子公司投入数亿元购买自有产品,以稳定投资者信心。 对于推出“自购”模式,有专家指出,主要是为了向投资者传递对产品和市场的信心。

此外,部分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的情况日益频繁,多家理财子公司已发布公告表示将提前终止理财产品。 据普益标准统计,今年全年,各理财子公司约有1000个产品提前终止。 尽管盈利良好,但大多数产品都提前终止。 是什么原因

不少理财经理推出了“自购”模式。

以权益类金融产品为主

近期,招银理财、兴银理财、博银理财等理财子公司已开始采购自有理财产品。

招银理财发布声明称,将自有资金投资于旗下股票理财产品,金额为1000万元; 兴银金管表示,拟使用自有资金投资“富利兴合富达红利1号”,最高投资额3000万元; 博银金管表示,已出资3亿元自有资金认购公司发行的理财优数系列金融产品。

从本次投资的资金情况来看,上述三家理财子公司的总投资规模约为3.4亿元,其中招银理财、兴银理财的自购投资均在千万以上。 这与去年3月开始的理财子公司“自购”浪潮相比,此次的资金规模相对较小。

据统计,去年“自购潮”期间,邮政金控、招银金控、兴业金控、光大金控、南银金控等合计投资28.5亿元,而自购资金则高达28.5亿元。 ——招银金控、兴业金控收购基金 收购投资额分别为5亿元、10亿元。

从产品特点来看,招商理财和兴业理财均购买了自己的含有权益类资产的理财产品。 其中,招银理财在上述推文中表示,将“用于投资其股票类金融产品”; 兴银财富提到,“富利兴和富达红利1号”为混合理财产品,最低申购金额为1元。 采用主动选股的分红策略,目前正处于募资期,将于12月18日结束。可见,理财子公司此次“自购”表明其仍在探索含权产品。

汇华金控此前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股债收益率差异指标目前处于历史低位,表明权益类资产可能更具性价比。

值得注意的是,兴银理财提及的产品均采用“全部网购免管理费”的收费模式。 从投资管理费的角度来看,自产品成立之日起一年内,若产品估值日前一日累计单位净值小于1,则该估值不收取投资管理费天。

此外,中国理财网显示,今年2月发布的首款理财产品博银理财自购理财技能系列中,目前已有15款产品,全部为固定收益型开放式理财产品。最终产品。

通过“自购”促进金融产品销售,

增强市场和客户信心

谈及本轮理财公司“自购”旗下理财产品的原因,招银理财表示,是为了“坚守价值观”、“与客户同行”; 兴银金管表示,主要是为了提振市场和客户信心; 博银理财表示,这是基于“对我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信心”。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潘和林表示,一方面,理财公司对自己的理财产品有信心,希望加大对自身理财产品的投入。其他投资者的购买信心并利用“自我购买”激励投资者跟进; 另一方面,可能是金融产品销售不理想,想通过“自购”来实现销售目标。 理财公司“自购”可以增加理财产品的募资规模。 当理财产品出现集中赎回时,“自申购”也能稳定理财产品的流动性。

此外,普益标准认为,近期理财公司自购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理财公司长期看好我国经济和资本市场,希望用真金白银自购。购买以增强市场和投资者信心; 二是理财公司通过自购促进理财产品销售,保证新产品​​顺利发行,稳定和提升年末管理规模和市场份额; 第三,当前股市估值较低,中长期配置价值已十分凸显。 财富管理公司认为,有必要积极布局股权市场。

与此同时,今年下半年以来,理财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从6月的24.40万亿元上升至11月的26.84万亿元,显示理财市场正在逐步复苏。

市场相关数据也显示,金融产品规模不断扩大,净值不断下降。 据普易标准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11月末,单位净值破单产品有2117款,占比约4.10%,累计净值破单产品有1600款,占比约3.38 %。 与9、10月份相比,有明显下降,目前已逐步回落至正常水平。 从三季度开始,理财产品收益率从上半年的高收益率逐渐回落,目前已趋于稳定。 考虑到宏观经济的改善以及近期股市的复苏,第四季度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可能会有所改善。

某些金融产品是否会提前终止?

主要原因是产品线更新

去年3月,资本市场出现动荡。 当时,多家理财子公司掀起“自购热潮”,投入数亿元自购产品,稳定投资者信心。

中国理财网数据显示,截至去年3月23日,累计净值低于面值的理财产品超过2000只,占理财产品期限的6%以上; Wind数据显示,从2022年3月下旬开始,市场上近2.2万款理财产品中,超过3500款银行理财产品出现负收益,占比15.9%,其中185款产品亏损超过5%。 %。

而此次,多家理财子公司再次推出“自购”。 是否与防范年终赎回潮风险有关?

同时,据了解,今年以来,不少银行理财公司选择提前终止部分理财产品的运营,其中包括中邮理财、信银理财、华夏理财等,原因何在?终止某些金融产品?

资深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周益勤公开表示,以往理财公司的“自购”大多是在净值下降时期,但这一次,在产品发行初期,某理财公司宣布以自有资金购买,体现全程陪伴投资者的理念。 同时创新管理费模式,提出“超过净额不收取管理费”,这也体现了对自身投资能力的信心,将产品费率与产品业绩挂钩。 这些举动都是非常有益的尝试。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前两轮“自购”发生在债市波动较大时期,“自购”的舒适感更强。 到本轮“自购”时,债市已趋于稳定。 ,波动不大,更多地体现了理财公司对当前理财市场的坚定信心,此时入市是投资者相对较好的选择。

对于部分金融产品终止的原因,普易标准表示,大部分产品尽管有正收益,但还是提前终止。 可以认为主要原因是产品线的更替。 其他因素包括生存规模太低,或者产品表现不佳,理财公司不愿意继续经营。 还有一些结构性产品会在满足触发条件时自动提前终止。 未来,银行理财将更加注重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投资,以保持产品收益的相对稳定。

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现象频发__理财产品提前终止

海量信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