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国际机构上调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至5.2%
积极的复苏趋势
11月29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最新经济展望报告,将中国2023年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5.2%,高于9月份的预测。 此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1月7日宣布将中国2023年经济增长预期从5%上调至5.4%。
不少国际商业机构也上调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 摩根大通从5%上调至5.2%,摩根士丹利从4.8%上调至5.1%,花旗集团从5%上调至5.3%,瑞银集团从4.8%上调至5.2%,德意志银行上调从 5.1% 降至 5.1%。 5.2%。
尽管数字略有不同,但这些调整都表明中国经济复苏比国际社会此前预期更加积极。 这些国际机构有提高预期的坚实基础。 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顶住内外压力,运行平稳。 随着年底的临近,复苏趋势愈发向好。
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长5.2%,为实现全年5%左右的预期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经济不仅保持增长势头,而且增长质量不断提高。 前三季度,我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4%; 电动乘用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三新”产品出口同比增长41.7%; 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为经济增长贡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8%,服务业零售额增长18.9%。 一系列数据显示,有效需求快速回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德意志银行集团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熊毅认为,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已触底企稳,有望实现全年增长目标。
进入四季度,中国经济保持向好态势。 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全年意向成交额达784.1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比上届增长6.7%。 今年“双11”期间,天猫、京东等平台普遍取得了亮眼成绩。 线下各大商场、商业综合体开展多元化、智能化促销活动,线上线下联动,促进商品和服务消费。 共荣共生,居民消费潜力不断释放。
政策有力有效
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增强,也源于中国政府强有力有效的政策。 中国扎实扩大内需,稳妥有序化解经济金融领域风险。 与此同时,中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稳住外资和外贸基本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一副总裁吉塔·戈皮纳特表示,上调中国2023年经济增长预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宏观政策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显着,使得“中国经济预计将实现2023年的增速”。 2023 年。” 增长目标,强劲复苏”。
熊毅认为,中国增加国债发行、提高预算赤字目标释放了强烈的政策信号,是对市场呼声的积极回应。
近日,国务院批复支持北京在电信、医疗、金融等重点服务业深化改革开放的相关方案。 中国试行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马来西亚6国持普通护照的单边免签政策。 商务部组织开展专项清理含有不合理内外资差别待遇的规定和措施。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周蜜表示,一系列举措向国际社会展现了中国开放的决心,也将有助于各界加深对中国经济的了解,消除误解。关心中国经济,增强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国政府坚持扩大相关产业和市场领域开放,深入推进自贸区等开放平台建设,为各方分享中国发展红利创造机会。同时,“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进博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服贸会、消费博览会等国际平台以及众多创新开放举措,有力促进了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了解。并推动各方加强同中国的合作。”周蜜说。
投资信心坚定
国际机构密集上修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也说明一些抹黑中国经济的企图并未奏效。 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势不可挡,加强对华合作势在必行。
第六届进博会共吸引3486家企业参展,其中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289家,数量创历届之最。 第二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参展企业国际化率超过20%,其中七分之一是世界500强企业。
不少跨国公司通过行动表达了这样的态度:中国是全球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排除风险”、“脱钩”根本行不通。
随着国际社会越来越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越来越充分认识到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外资企业在华投资经营的信心越来越大。
今年三季度,中国贸促会对近700家外资企业进行了调查采访。 80%的受访企业预计今年利润将持平或增长,近90%的企业预计未来五年利润将持平或增长。
12月1日,施耐德电气光存储直通柔性示范基地在武汉落成。 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中国区能源管理低压业务负责人任静表示,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施耐德电气加大对中国市场新能源项目的投资力度面向未来的举措。
和施耐德电气一样,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认识到中国市场潜力巨大,可以成为业绩持续增长的“引擎”。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不断转向高质量发展,各种先进生产要素不断集聚,将成为外资企业实现业务升级的重要动力。
正因为如此,在全球跨境投资低迷的背景下,中国吸收外资规模仍保持在历史较高水平。 今年前10个月,全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41947家,同比增长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