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集团军某旅“生死在一起连”
全连官兵填写问卷花了20多分钟。 调查问卷统计显示,官兵的答案是一致的。
“平时荣辱与共,战时生死相依。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同生共死,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连长张培金说。
第74集团军某旅“生死连”起源于1937年12月的天府山起义,该连征战南北,经历了120余次战斗。 1946年8月,他们奉命掩护主力部队转移。 他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在80多天的时间里与数十次敌人周旋。 没有一个士兵被抛下。 他们最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战后,他们被上级授予“生死相随”的荣誉称号。 。
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到通向胜利的军事演习场,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连官兵继承了“团结一致、共同成长、共同战斗、同生共死”的优良传统,圆满完成了任务。多次参加大型演出。 训练任务,力争不断发起新的冲锋,向着胜利的目标前进。
信仰之石
前不久,公司组织了“一起重走生死路”寻根之旅活动。 当指导员王高升站在天府山起义纪念碑前,通过视频连线启动党员宣誓活动时,前阵地上响起了冲锋号角和呐喊声。 这声音仿佛回荡在官兵们的耳边。
“坚决听党话、跟党走,是我们企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 王高升说,在“生死连”,新战士到连队报到、新干部报到到岗的第一件事就是参观荣誉室时,读的第一本书是《练诗集》,第一首歌曲他们唱的是《生与死同在》。
今年5月,排长刘楚还利用假期时间,自发前往陕西延川,探寻习主席在梁家河当知青的七年,听老一辈讲述习主席入党的故事。党委书记梁玉明。 作为该旅理论宣传队的一员,他与现场连官兵进行了视频连线,生动的讲述赢得了战友们的热烈掌声。
2000年代出生的军人熊家海,入伍前是个“网瘾少年”。 进公司后,他就没有精力去培训和学习,总是盼望着能有一部手机来玩游戏。 王高升了解他的情况后,带他到公司历史博物馆领略“平时团结、战时同生共死”的精神,并叮嘱他在成长过程中公司“不能缺一个人”。向上。
班长吴善杰每天带着熊家海一起训练学习,慢慢改变了他的看法。 一年后,熊家海不仅戒掉了网瘾,还在公司各项考核中名列第一。
“正是‘生死相随’的精神激励着我不断进步。” 熊家海在自己的学习经历中写道。
在连长张培锦看来,“我们连的底色是鲜红的,只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连官兵才能坚定地同生共死。”
六年前,随着新一轮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深入,第74集团军某旅奉命转战粤北。 “生死连”官兵二话不说,收拾好背包告别亲人,离开了驻扎十几年的营地,踏上了搬迁之路。
2018年,公司统一更换制服。 面对新装备,全连官兵众志成城,群策群力,攻坚克难。 他们很快破解了一系列“硬骨头”,新装备很快形成战斗力。
去年,该公司奉命参加现场抗洪抢险任务。 出征前夕,王高升教官还没有做任何战前动员,但挑战书和决心书却已经放在了他办公室的桌子上……
生与死同在
“战友亲如兄弟,革命召唤我们”。 “生死连”官兵经常唱这首《战友歌》。 罗江下士特别喜欢它的歌词和旋律。
今年2月春节临近,罗江突然接到父亲病危的消息。 他强忍着泪水走下田野,匆匆踏上回家的路。
高额的医疗费用让罗江不堪重负。 公司同志闻讯后,自发为他筹集医疗费。 正在家乡云南文山度假的班长陈俊强,主动代表连队同志向400公里外的罗江家送去了捐款。
他早上出发,坐高铁到高速公路,再转县道、乡村路,直到晚上9点30分才到达罗江家。 陈俊强的来访,让罗江在寒冬里深深感受到了同志情谊的温暖。 临走前,陈俊强拍了拍罗江的肩膀说:“公司永远是你们的家,如果你们有什么困难,请告诉大家。” 那一刻,罗江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生死相随》荣誉室的展示柜里,陈列着一个古老的“古董”水壶。 77年前,连队奉命牵制敌军,掩护大部队撤退。 最困难的时候,公司只剩下一盆水了。 战斗中,这壶水被送到了当时的指导员李新智手中。 看着大家干裂的嘴唇,李新智先把水壶递给了受伤的张光华,张光华却把水壶递了回去:“大家还想打,你们先喝!”
水壶传了一圈,终于到了李新治的手上,里面还是装满了水。 “同志们都喝一点,伤员先喝,然后是战士,最后是干部!” 李新之吩咐道。 水壶又传了一遍,大家都小口喝了一口,生怕后面的战友没水喝。 李心致拿到手的时候,那瓶水还有大半瓶。
70年来,“同生共死”的精神始终在公司熠熠生辉。 那一年,在滇东腹地,一场真兵对抗演习正在进行激烈的战斗。 班长李林奉命带领战友执行侦察任务。 天气炎热,长途行军让战士兰志浩的水瓶很快就没水了,口渴得喉咙里冒烟。
“快喝,这是命令!” 李林见状,果断地将水瓶递给了蓝志豪。 侦察队的其他成员争先恐后地摘下自己的水瓶,递给了李林。 分队在前线坚守了一天一夜,圆满完成了任务,为部队实施精准打击传回了宝贵数据。
去年夏天,车站发生了严重的洪水。 随连执行抗洪抢险任务的副班长李阳,在最危险的决口奋战到底。 整天忙着铲土、清淤、搭沙袋的李阳感觉自己的身体越来越虚弱。 一阵眩晕之后,他直接跌进了泥地里。
战友们赶紧追上来,把他送上了救护车。 李阳恢复意识后,醒来的第一句话是:“紧急救援很重要,我还能战斗!”
《生死相随》中,“不抛弃、不放弃、共同成长”是一种行动意识。 战士熊世宇入伍时,身体素质较弱,训练成绩并不理想。 公司干部骨干悉心帮助他。 去年年底,熊世宇被表彰为具有“四个品质”的优秀军人。
薛刚下士去年士兵考试落榜,失去了信心。 排长刘楚根据自己的考试经历多次鼓励他,并主动为他购买了两套复习资料。 雪刚重新燃起了斗志,满怀感激地进入集训队进行考试晋升……近年来,连队已有4人考入军校,3人考入军校,8人考入军校。被士官学校录取。
藏族军人泽仁扎西刚参军时,普通话不熟练,因无法融入集体而郁郁寡欢。 班长李琳发现后,带他看报纸、练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一步步指导他训练。 去年,泽仁扎西成为连队最年轻的班长。
泽仁扎西担任班长后,班里的战士唐楚湘训练成绩最低。 他并不急躁,像兄弟一样真诚地帮助。 半年后,唐楚湘在公司考核中成功逆袭。
“只有平时休戚与共,战时才能生死相依。” 去年7月,该连参加了一次基地演习。 实战对抗阶段,吴善杰率第八中队开辟左翼通道。 他们的面前是一片长达200多米的雷区。 由于上级指派的扫雷车被判“战损”,他们只能手动扫雷。
情况紧急。 吴善杰和刘志旺下士迅速爬到地上,开始手动排雷。 班里的其他人员为他们提供火力掩护。 没过多久,他们的膝盖就被擦伤了,烟雾弹冒出的黑烟让他们哭了。 扫完地雷后,两人已经筋疲力尽,连拿枪都困难了。
“班长,我们背着你们两个,我们一起胜利!” 士兵们忍不住,将两人背在背上,继续战斗。 最终,八小队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
敢于战斗、善于战斗
“‘生死相随’的精神源于战场,也始终指向战场。” 站在公司红底黄字荣誉战旗前,王高升时常向参观者介绍。
在“生死连”野战训练现场,浓浓的战争气息扑面而来:野战帐篷里,作战装备按照调度组整齐排列,方便战士们按需调度; 沙盘旁,骨干干部坐在一起,深入讨论战术和训练方法; 饭前进行了小训练,官兵们进行单杠、双杠比赛,周围的欢呼声越来越大……
让连长张培金自豪的是,近年来,该连多次被上级表彰为落实强军目标模范单位、一级军事训练连。 18名连官兵被该旅评为“带头战士”。
目前,他正在与几位主要成员一起研究战术方面的新课题。 面对新的挑战,公司成立了项目研究小组。 经过两个月的探索和总结,一套成熟有效的战术应运而生。
野战俱乐部的屏幕上投射出的画面中,两名士兵从小巷中跑出,穿过街区,向前一跃,迅速爬上一栋大楼的屋顶。 占领有利地形后,他们立即“保卫”“敌”据点。 实施定点查杀,一口气完成整个行动。
“利用技术是我们研发的方向。”张培金说。
在该旅科研创新团队的指导下,攻关组设计研究了各类无人机挂载武器平台的功能应用,利用无人机装备的高清摄像头对战场进行精准侦察,发回无人机每个团队的实时动作镜头。 实现人机协同操作。
“智能装备嵌入到作战系统中,可以轻松解决公司重点项目攻关中的困难。” 他说。
去年6月,该旅参加跨地区机动实兵对抗演习,“生死相随连”担任该营主攻任务。 全连官兵克服高原环境带来的身体不适,摸索形成5种进攻方式,率先进入部署区域,率先突破“敌”阵地,侦破大量蓝军在艰难险阻的环境下,顺利完成了任务。 践行使命。
中青报·中青报记者 王沛楠 通讯员 龙望伟 周俊毅 来源:中青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