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纳雍县化作林场林下产业成乡村振兴支柱
毕节市纳雍县林地当床、松针当被、红笋长出,改造为林场。 “这个国有林场已有60多年的历史,以前村民靠砍伐树木为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纳雍县林业局副局长陈刚说,近年来,当地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每年带动周边地区200至300人。 村民就业增加了收入,实现了不砍树人人致富。
目前,林场下属森林经济产业园已种植竹荪1000亩。 中药材2000亩。 每年林下饲养鸡近3万只,打造“森林菌+森林药+森林禽”循环发展省。 级森林经济示范点。 林下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支柱。
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是贵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近年来,贵州不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山水更绿、更清; 另一方面,积极将林业经济转变为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撑。
在毕节市织金县,小皂蝗正在发展成产业。 “晶莹剔透的皂素米可以帮助周边地区2万多人实现灵活就业。” 织金县毛场镇党委书记焦凯告诉记者,皂素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除了去皮工序外,搓揉工序、分选、烘干等都需要人力。 他们让村民把软化的皂角子带回家,利用空闲时间剥米。 一年下来,他们可以赚取2万至3万元的可观收入。 枣郊特色林业也是贵州十二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
贵州发展乡村产业,聚焦地方特产,12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 辣椒、李子、仙人掌、蓝莓等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茶叶、蔬菜、食用菌、火龙果等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 产业链不断延伸,一批初加工、精深加工企业涌现。 地方小特产正在成为帮助农民增收的“黄金果实”。
“10多年来,龙凤村通过产业发展,从贫困山沟变成了国家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遵义市湄潭县兴隆镇党委书记梁晓金说,2008年,龙凤村在政府的引导下,退耕还茶,开发茶园500余亩。 “当时为了发展茶产业,村里免费发放茶苗,还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为村民服务,激发了村民种茶的热情。”
工业复兴,村民致富。 目前,龙凤村拥有茶园面积7000亩,户均7.8亩,人均2.33亩,茶叶加工厂28个。 77岁的齐成烈是龙凤村最早种茶的农民之一。 他说:“我老太太74岁了,一年采茶200天左右,平均每天收入80元到100元,年收入快2万元了。”
产业带动市场建设,市场带动产业升级。 在遵义市峡子镇的中国辣椒城,成堆的形状各异、颜色鲜红的干辣椒摆放在交易区,等待销往全国各地。 中国辣椒城是中国最大的专业辣椒批发市场之一。 市场占地450余亩,仓库周转量56万吨。 2022年市场总交易量将超过47万吨,交易金额约122亿元。
辣椒经纪人史永松说,“我采购的干辣椒主要销往火锅底料等加工企业。” 2018年,石永松与合伙人共同成立了贵州满天红发展有限公司。“现在我们采用基地订单种植模式,既保证了辣椒收购质量,又促进了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重塑乡村面貌。 贵州省遵义市亳州区花茅村,原名黄茅田,曾是一个贫困村。 近年来,在乡村旅游、现代农业、陶艺文化、造纸文化的带动下,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1万多元增加到2022年的2.3万多元,人居环境也不断改善天天。
贵州曾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 2020年11月,全省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9000个贫困村全部挂牌。 如今,贵州正在努力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乡村美丽、产业繁荣、人民富裕的壮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经济日报记者 王琳 魏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