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皮影戏传承人梁开通在家中操控皮影图
作者 王丽文
成都老房子里鼓声、弦乐声响起,一帘映照世界,一首歌唱着离别与团聚的悲欢离合。 老艺术家梁恺同几乎每天都会打开行李箱取出皮影。 79岁高龄的他,控制皮影时手指依然十分灵活。
11月1日,四川成都,成都皮影传承人梁凯彤在家控制皮影。王雷 摄
成都皮影是一种传统的戏剧歌唱艺术形式。 在阳光或灯光的照射下,牛皮制成的戏曲人物出现在幕布上,表达情节。 明清时期,成都皮影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
年近八十的梁凯同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他继承的成都皮影是四川同类皮影戏中具有代表性、观赏性和地方特色的皮影。 从事皮影戏60多年,他在“走遍世界”的同时,不断探索成都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梁凯同介绍,自1986年起,他曾受邀到德国、荷兰、比利时、丹麦、瑞典以及香港、澳门等地演出。 他的剧团曾到日本巡演一个月。 成都皮影因其色彩鲜艳、人物精美而深受当地人喜爱。
“最多一天要演出三四场,场馆都挤满了。台上的几个艺人要扮演剧中二十、三十个角色。” 谈及往年的表演经历,梁恺同难掩热情,《齐天大圣三》《调蕉扇》中的孙悟空、《白骨精三击》中的猪八戒、《长安》中的后羿“飞向月球”是他的“专长”。 他说,假期是剧团最忙的时候。 男女人物、飞禽走兽各有特点,表演者必须熟悉。
11月1日,四川成都,成都皮影传承人梁凯彤在家中打开行李箱,取出皮影。王雷 摄
经过60多年的技艺修炼,梁凯彤的双手显得坚韧有力。 由于长期需要用手指支撑木偶、皮影的“生命棒”,他的左手小指已经变形,关节特别突出。 谈起这种职业病,梁凯彤笑说:“就像糖一样甜。”
为了演好敏捷的孙悟空,梁铠同多次去动物园观察猴子们是如何抓耳朵、抓脸颊的。 在学习人物动作时,他边看京剧、川剧表演,边琢磨如何用皮影模仿它们。 “随着演员年龄的增长,观众也在变老。” 梁铠同认为,打铁是需要努力的。 只有展现皮影的本质,才能让皮影艺术走进大众的视野。
如何吸引更多人关注皮影,梁凯同也在创新和传承中积极寻找新的思路。 随着戏曲进校园等活动,他和剧团通过课堂与学生互动,让皮影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识和喜爱。 梁凯同介绍,成都皮影独具特色。 角色的头部和身体灵活分离,部分角色的手指可以活动。 因此,表演充满乐趣,很容易被各个年龄段的观众接受。
11月1日,四川成都,成都皮影传承人梁凯同介绍成都皮影(左)与陕西灯笼的区别。 王雷 摄
近年来,四川加大皮影收藏保护力度,同时加快培养皮影制作和表演传承人。 成都博物馆收藏了近30万件精品皮影。 尽管已经退休多年,梁恺同仍经常受邀到博物馆“客串”演出。 孩子们经常聚集在他身边向他请教并学习控制竹竿。 皮影在梁铠同的手中又开始舞动,生动地表演着“喜欢”“怪”等动作。 通过新受众、新渠道、新元素,梁恺同走出了一条创新的传承之路。
《光影摇曳》六十多年来,皮影已成为梁铠同生活的一部分。 如今,已有20多名弟子与他分享传承。 梁凯同希望今后能有更加丰富多样的皮影戏表演,吸引更多人的喜爱和关注。 “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会毫无保留地传授,让成都皮影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