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体器官捐献44639例肾移植手术成功率98%以上
作者 周艳玲
45岁的张梅(化名)很幸运。 患上肾衰竭后,她等了一年零两个月,才得到“重新开始生活”的机会。 她躺在贵州省人民医院的病床上。 她刚刚接受了肾移植,腹部有一道约十厘米的缝合伤口。
图为张毅在病房与患者交流。周艳玲 摄
“应该还要一个多星期才能出院。” 张梅脸上带着浅浅的微笑,表示她的身体承载着另一种生命的礼物。 未来能够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对于捐赠者来说是最好的事情。 尊重和感激。
我国于2007年颁布实施了《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并于2010年启动了死后器官捐献试点。随着意识的提高,死后器官捐献的数量逐渐增多。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26日,我国累计实现人体器官捐献44639例、捐献器官135615个。
图为张毅(左二)及其团队进行手术。受访者提供
“器官移植手术已成为挽救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的重要医疗手段,甚至是唯一手段。” 贵州省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主任张毅表示,该院自2021年7月开展肾移植手术以来,已完成260余例。 肾移植手术的成功率达98%以上。
行医近30年的张毅是器官移植科的带头人。 在贵州省率先开展首例劈离肝移植、儿童肝移植及肝后下腔静脉人工血管置换联合左半肝自体肝移植。 移植...
2020年3月,一名7个月大的女婴来到医院,被诊断为先天性胆道闭锁和肝硬化(失代偿期Child-pugh C级)。 后来,孩子出现上消化道出血。 经治疗,消化道出血情况好转,符合肝移植指征。
经公证处公证,全院讨论决定进行儿科相关肝移植手术,孩子母亲将肝脏左外叶捐献给孩子,经过医护人员精心治疗,孩子康复出院顺利。” 张毅回忆说,这次手术难度极大。 无论是切肝还是缝合,两场同步进行的9个小时手术都是由医院肝移植团队独立完成的。
公民死后器官捐献是移植器官的主要来源。 为了有效缓解供肝短缺的问题,2019年,张毅带领团队开展了贵州省首例分割供肝移植手术。分割供肝移植已陆续开展。 10余例中,成功做到了“一肝两病人”,即一肝救了两个病人。
张毅介绍,要准确地将一个肝脏分割成左右肝脏,并保证左右肝脏都能供两个成人或一个成人和一个儿童使用,技术要求极高,需要分离门静脉、肝脏。动脉和胆道。 即使精确到毫米,也需要团队的密切配合。
作为一名器官移植医生,张毅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在紧急情况下进行,他和他的团队经常要经历9个多小时的“手术战斗”。 “今年中秋、国庆假期前,两天内就完成了12例器官移植手术。肝脏移植需要6个小时左右,肾脏移植需要3个小时左右。”
在张毅看来,器官移植是一个承载着生命重担的领域,需要全心全意奉献,容不得半点懈怠。
中国每年约有30万名患者需要器官移植。 尽管近年来我国器官捐献数量和捐献率有所上升,但仍面临供体短缺的问题,无法满足国内患者的巨大需求。
“目前,已有1000多名患者在医院挂号,等待合适的配型器官。” 张毅坦言,没有器官捐献,就没有器官移植。 从尚有体温的尸体上摘取的珍贵器官,对于不幸的死者来说是最重要的。 对于急需器官移植的患者来说,这是生命最大的礼物。
50岁的张毅也是国家人体捐献器官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他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人愿意捐献器官,以另一种方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采访最后,张毅介绍了“赠予”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平台。 记者登上该平台,成功登记器官捐献。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10日16时,该平台注册器官捐献志愿者人数超过246万人。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