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生表演完川剧变脸艺人李勇被学生团围住
当日,由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重庆大学)联合主办的“找回时光痕迹之美”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对面活动)和重庆大学党委宣传部拉开帷幕。
图为川剧变脸吸引学生观看。中新社记者 周毅 摄
活动以“非遗全沉浸式互动”为核心,打造场景故事沉浸区、互动体验沉浸区、精神感受沉浸区三大区域,以“色彩”、“编织”、“刺绣”、“文学”、“器物”。 以“雕”、“吃”、“身”为主要内容,多角度、全方位展示30余个代表性非遗项目,并邀请20余位非遗技艺传承人,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现场制作过程。 师生可以与传承人一起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沉浸在传统文化的魅力中。
“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在舞台上表演,很少能和学生在一起,他们的热情让我感动。” 今年32岁的李勇学习川剧变脸已有8年。 他说:“让学生以第一人称视角看变脸,可以让他们更直观地体验变脸,这也是弘扬中华民族国粹的好方法。”
图为学生们自制羽毛球。中新社记者 周毅 摄
现场,58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禹州李氏毽子”代表性传承人李星兰将制作羽毛毽子的材料一一摆好,让学生自由组合制作。 为了增加普及的乐趣,她还提出了踢毽子挑战赛,踢到一定数量的毽子将获得奖励。 学生们玩得很开心。
“80后”非遗糖画师李梅的展位一度被水包围。 李梅从17岁独立摆摊开始制作糖人、糖画,已经有22年了。她热情地邀请学生们尝试,一步步教他们如何拿铜勺、用糖画线。糖汁。 “手不要僵硬,不要停顿,轻轻摇晃……”在李梅的耐心指导下,学生们带着自制的《机器猫》和《小猪佩奇》回来了。
图为非遗传承人教学生面塑。中新社记者 周毅 摄
“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擀面皮,这是我第一次体验,比想象中要难。” 跟随老师学习捏面塑的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研究生一年级学生姜琬表示,她不仅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和魅力,还了解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成为工匠的难度。
年画、糖人、剪纸……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一年级学生孙世新在这次旅行中收获颇多。 他认为,近距离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也需要年轻一代沉下心来体验。 “就我而言,仅仅几十秒的经验就足以让我产生兴趣。”
图为学生学习剪纸。中新社记者 周毅 摄
重庆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杨新亚表示,学校不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引导师生近距离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非遗意识。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并倡议,目的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花”在校园里生根发芽,绽放新的光彩。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