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扎龙湿地保护法施行丹顶鹤空中展翅鸣叫
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芦苇沼泽为主的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又称扎龙湿地。 扎龙湿地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野生丹顶鹤繁殖栖息地和丹顶鹤人工孵化基地。 被誉为中国“丹顶鹤之乡”。
《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已经一年半多了,我国湿地保护全面步入法制化轨道。 记者近日跟随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组织的湿地保护法采访团来到黑龙江省,走进扎龙湿地,实地走访当地落实湿地保护法的情况。
据了解,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丹顶鹤种群数量已稳定在300只左右。近年来,当地进一步对笼养丹顶鹤进行野化,添加到野生丹顶鹤种群中,物种保护。 目前,人工繁育丹顶鹤已经养殖了近10年。 600。
走进保护区,在鹤观景台前,饲养员们正准备训练丹顶鹤野外飞行。 一名守门员从高处向人们挥舞着小红旗。 不一会儿,一群丹顶鹤飞了出来,展开翅膀,在空中歌唱。 几个饲养员每人拎着一桶小鱼,将小鱼抛向空中。 丹顶鹤跑向食物,用尖嘴叼起食物,享受着“奖励”。
徐辉被称为“鹤爸爸”,从事饲养员工作17年,主要负责放养丹顶鹤的饲养和监测。 徐慧和她的同事一直致力于促进丹顶鹤野生种群的扩大。 “现在丹顶鹤就像我自己的孩子一样,我每天都要见到它们。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丹顶鹤放归野外。”徐辉说。
长期以来,黑龙江省采取多种方式保护丹顶鹤家园,保护湿地生态环境。 当地自2009年起建立了湿地补水长效机制,计划实施人工补水,确保生态系统稳定。 还通过多种方式动员居民参与防护。 经过多措并举,芦苇、鱼类资源逐渐增多,珍稀动物也找到了更适宜的栖息地。
去年6月1日,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为“丹顶鹤之乡”的保护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法律保障。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二级研究员王文峰表示,湿地保护法将科学保护湿地的理念、原则和有益实践经验上升为法律体系。 开展以湿地保护法为核心的保护工作,可以进一步指导和规范湿地的合理利用,保障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利用。
今年6月,巡回法院也在保护区扎根。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湿地保护法》,加强执法力度,齐齐哈尔市铁峰区人民法院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立环境资源旅游巡回法院,负责审理湿地境内各类环境资源公益诉讼案件。保护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以及涉及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能源利用等的民事、刑事案件。
巡回法庭庭长孙鲁阳表示,环境资源与旅游巡回法庭的成立,为保护扎龙湿地资源、恢复生态环境搭建了重要平台。 可以从源头上减少纠纷,杜绝违法行为,做到“抓前端、治未病”。
孙路阳对七人合议庭审判模式的尝试印象深刻。 “人大代表、专家学者、普通民众一起观摩、讨论案件,既发挥了了解社情民意的优势,也有法官专业法律素养作为保障,提高了判决的社会认可度。”
“我们还建立了‘林长+检察长’和‘林警长’的全市协作机制,行政执法、刑事司法、检察监督同向工作。” 齐齐哈尔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乔维杰表示,同时通过卫星遥感、日常监管、公开通报等方式,定期开展打击湿地破坏专项行动,对违法违规破坏湿地的行为进行打击。依法严厉打击湿地资源。
据悉,2023年上半年,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出动巡逻人员800人次,巡逻里程2.2万公里。 他们制止了23起破坏湿地的案件,发现非法狩猎的猎网、狩猎陷阱、家用网等,拆除了20套渔具。
保护区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法制教育。 王文峰表示,保护区利用迁徙季节、世界湿地日等时间节点,向辖区企事业单位、社区、村庄发放湿地保护法宣传册,并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短视频等在线媒体。 开展网上宣传,公众湿地保护意识逐步增强。
“在村里,我们通过扩音器、宣传横幅、网格组、公示牌等方式,让村民了解和熟悉《湿地保护法》的内容。” 齐齐哈尔市人大代表、铁峰区哈拉乌苏村党支部书记王涛表示,在靠近湿地边缘的农业生产中,也提倡绿色种植,鼓励农民使用农家肥和农家肥。尽量不使用化肥和农药,以免危害环境。
法治的力量给湿地生态罩上了一张“防护网”,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在扎龙湿地徐徐展开。 “我们将继续以法律为盾牌,保护扎龙的美丽。” 王涛说道。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