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专题深思)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题反思)
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内在要求。 它是弥补文化发展短板的重要途径,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全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位的精神文化需求。” 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快速发展,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也应该看到,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和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文化生活的期待相比,公共文化服务还存在较大差距。 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从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利文化条件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素质和水平,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优先考虑社会福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既有意识形态属性,也有市场属性,但意识形态属性是本质属性。”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不断创新,社会力量开始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供给和设施建设运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更加市场化、多元化。 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正确处理文化思想属性和产业属性的关系,促进有效市场和有前途政府更好结合,着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以文化人,以文化育人的社会功能。 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让公共文化服务发挥传播先进文化、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社会诚信,塑造美丽心灵,培育道德水准。 在其他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有利于提高全社会文明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增强平衡性和可及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达性”。 要增强均衡性、可及性,让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这就需要从源头上规划和建设公共文化服务。 比如,加大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 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统筹规划和利用,推动流动人口集中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养老机构等公共文化设施共建共享,促进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均衡布局空间。 要运用市场化手段,创新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和产品服务供给,增强服务可及性。
提高准确性和有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善和丰富服务项目,提高为人民服务水平,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要坚持需求导向,问群众所需、征求群众意见,精准有效对接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秩序化基础服务和互动服务。 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时准确地追踪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为优化方法和手段提供直接依据。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比如,在图书馆、职工书店、农家书店推行“你订我供”的图书采购借阅模式,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 把握城乡人口结构特征和城镇化进程总量变化,提供各类图书。 文化下乡活动开展“预约”、“订单”服务,改善供需匹配。 同时,我们积极利用新的传播形式和渠道,提供线下面对面服务,同时创新利用线上服务,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应用场景,提高服务效率和效果。
(作者:刘芳 作者单位:山西省财税学院)
《人民日报》(2023年12月13日第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