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甲骨文是世界了解中华文明“信使”?
——独家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甲骨文首席教授宋振浩
作者王宇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古典文学遗产。 它们可以一窥3000多年前殷商时期的社会生活场景,增强历史可信度,丰富历史内涵,延伸历史轴线。 甲骨文研究一度成为国际上了解早期中国的“优秀科学”。 中国社科院院士、郑州大学甲骨学首席教授宋振浩近日接受中新网《东西问》专访,解读甲骨文如何成为“使者”让世界了解中华文明。
访谈实录总结如下:
中新社记者:甲骨文的发现和编纂经历了哪些重要阶段,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
宋振浩: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甲骨文。 属于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殷商都城王室贵族的占卜和铭刻。 铭文主要是牛肩胛骨和龟甲,也包括其他动物的骨头。
资料图: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外文化保护碑。 图片来源:ICphoto
自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以来,已有120多年的历史。甲骨文约有16万件,但被记载和出版的只有7万至8万件。 还有更多的藏品要么藏在官方文化宝库和私人收藏家中,要么散布在世界各国。 甲骨文约有4000个单字,其中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的单字约1300个。 剩下的2000多个字,大多是已经消失的人名、地名和仪式名称。 但它们的词性和意义基本上可以根据词位、文学例子和上下文来确定。 等一下就知道大概了。
一百二十多年来,甲骨文不断被整理、研究和记录,出现了“二王一刘、四殿一玄”八位著名圣人。 其中王懿荣、王祥、刘鹗作为最早发现、收集乃至记录甲骨文的人而闻名学界。 开路的书是《铁云隐龟》。 “四堂一玄”(罗学堂、王观堂、郭定堂、董彦堂、胡厚玄)的代表作有《印虚书奇》、《印虚书奇精话》、《印虚书奇》、《印虚书奇》以及《殷墟书奇续集》、《建寿堂藏殷墟碑文》、《殷墟甲系列》、《殷墟乙系列》、《殷七翠本》、《甲骨文集》等。
1950年以来,考古发掘出土的甲骨文被整理记录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着的《屯南》、《华东》、《村南》等著作中。
2008年,我申请启动《甲骨文集三》的编撰工作,被批准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十二五”重大科研项目-年度计划”,旨在编撰《甲骨文集》和《甲骨文集》。《集补》收录了遗漏的甲骨文和散落各处的甲骨文,共计甲骨文三万多件。
资料图:殷墟甲骨文。牛宜欣 摄
中新社记者:甲骨文对于中华文化文明的传承有何意义?
宋振浩:甲骨文是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古典文学遗产。 真正的中国基因足以为中华传统文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可以追溯中国古代历史的不为人知,窥探3300多年前的殷商社会。 生活场景,增强历史可信度,丰富历史内涵,延伸历史轴线。
甲骨文的时代属于商代晚期。 商人们在龟甲兽骨上记录了真实的商代王室谱系、王位继承法、婚姻亲属制度、社会生活中的思想情感表达以及各民族的宗教崇拜观念。 商国的“四土”(东域、南域、西域、北域)政治疆域的地理结构和领土管理的内外服务体系,权贵、平民、贵族的阶级结构。社会组织中的奴隶、经济产业管理者与手工业工人之间的等级关系等。
甲骨文还包含许多气象、洪水、干旱和虫灾的记录,其中包括公元前1200年左右的五次月食,是研究古代气候和古代天文学的重要资料; 野生动植物和猎杀大象的记录较多,可以研究黄河中下游自然生态和历史地理环境的变迁; 有小米、高粱、黍、小麦、大米、大豆等所谓“六粮”。 建筑名称种类繁多,宫殿、园林相辅相成,为后世开放。 这是第一个将宫殿与皇家花园连接起来的建筑。 青年人就读的学校称为“又学”、“大学”,这是中国传统“官学”的最早雏形。 关于瘟疫的防治,不仅有“防疫”、击走瘟疫鬼魂、“防疫”等巫术仪式,以“防众”消灭瘟疫,还包括隔离防疫、禁止谣言、熏蒸消毒、药物预防、饮食保健等。 、打扫房子、打扫环境甚至必要的处罚等记录。 这一切也使得商代成为极为罕见的有出土古代文字记载、传世文献和考古发现佐证的历史时代。
汉语言文学研究曾以《说文解字》为研究主体,形成了传统的《说文解字》。 甲骨文发现后,作为比《说文解字》更古老的原始文献,我们可以追溯汉字的前身,了解汉字的演绎脉络,是研究汉字起源的重要资料。
甲骨文语言是汉语的母语。 它有比较规范的表意语音系统,表音文字占40%以上。 我国秦汉以后成为汉藏语系的重要源头。 甲骨文的形式具有较为成熟、完整、自成一体的字形、语素、词汇、句法、语法体系,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构成。 它已大致具备了现代汉语语法的词性,如名词、形容词、疑问词、感叹词等。
同时,甲骨书体、行书具有起点高、合规性、适应性强的书法元素。 其刀笔、结构、构图三大要素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后世书法的演变,反映了中国民族的审美原则和共同心理。
因此,丰富多彩的甲骨文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文化基因和深厚的历史根源。 它们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可以用来探索中华文明从已知到未知的起源。
资料图:北京国家博物馆“古今之证——甲骨文文化展”上展出的《王宾中鼎王朱司徒朱司甲骨文》展览。侯摄于
中新社记者:甲骨文为何被誉为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使者”?
宋振浩:从世界范围来看,甲骨文可以与古埃及圣文、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古印度河谷篆文、中美洲玛雅文字等相辅相成,形成世界古代文明的宝库,也是唯一真实的文字。它在世界上的延续。 迄今为止的文本。
120年来,中外学者在甲骨文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中国在甲骨文研究中占有绝对的学术话语权,学术成果众多。 其中《古文字学概论》、《甲骨文一百年》已被译成多种外文。
当然,国外学者对于甲骨文的研究也备受关注。 例如,1909年美国传教士法亮出版了《中国原文文字研究》,1933年加拿大传教士明一时出版了《甲骨文初步研究》,1935年苏联布纳科夫出版了《河南出土的占卜甲骨》。 》,并于1967年日本学者岛邦夫出版了《殷墟甲骨文综合集》。 1978年,美国学者季德伟出版了《商代史料》。 1993年,日本学者松丸道夫和高岛健一发表了《甲骨文释义综合综述》。
甲骨文发现后的前50年,中国的甲骨文大量出口海外,引起了外国汉学家的关注。 法国《通知》、德国《东亚杂志》、美国《东方艺术》等东西方著名刊物均有介绍。 甲骨文研究已成为国际上了解早期中国的“显性科学”。
随着甲骨文丰富的学术文化内涵及其所反映的殷商社会的历史奥秘的逐步揭开,形成了“甲骨学”的学科专业知识。 因此,从学术角度看,甲骨科学可以说是一门国际知识,成为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使者”。
2006年,殷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7年,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真正确认了甲骨文遗产的世界意义和国际地位,肯定了甲骨文在东亚古典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对甲骨文物的保护和传承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也意味着,散布在国内外的殷墟出土的所有甲骨文都应被列为世界记忆遗产。
资料图: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 中新网发 周勤军 摄。 来源:中新社图片社
中新社记者:古籍保护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甲骨文保护方面做了哪些探索和尝试?
宋振浩:甲骨文的保护确实是一个难题。 在整理、记载甲骨文的工作中,我们发现,即使甲骨文物存放在恒温恒湿、防震、防虫的仓库中,与早期照片或拓片相比,也存在破损、剥落的情况。脱落、破损、粉化,字迹也不见了。 (lè,残莱,金石铭文残缺)现象依然不容乐观。
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 将散落在国外的甲骨文全部以数字化形式带到安阳,非常有意义。 为此,我与安阳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合作建设了“银企文苑”Oracle大数据平台。 该平台包括描述数据库、字形数据库和文献数据库,以及Oracle知识服务平台,即“三库一平台”。 已收录甲骨描述153种、图像24万余张、准确规范的甲骨文前缀4000多个、学术论文3万余篇,并在不断丰富中。
通过多维度信息标注的开发,实现字形与异形、字形与相关工具书、描述、文献之间的多功能关联,解决了甲骨文描述和文献资源的大规模共享和推广问题由于甲骨文输入困难、信息标注繁琐。 问题。 过去的研究工作是逐字逐句收集的,费时费力,局限性很大。 大数据突破了这个限制。 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使Oracle研究从“半人工”时代进入“人工智能”时代。 (超过)
受访者简介:
宋振浩,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郑州大学甲骨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安阳师范学院特聘“殷都学者”。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教育部等国家八部门“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 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社科基金委托重大项目“大数据与云平台下的甲骨文研究”专家组成员。 中国先秦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20余项。 受国家档案局、国家文物局委托,负责撰写《甲骨文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正文并成功入选。 代表作有《夏商社会生活史》、《夏商风俗》、《中国春秋战国风俗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