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研究今日有何使命?专访北京联合大学教授梁怡
——独家专访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华侨华人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梁毅
作者:许冠文、龙杰、韩宇
世界汉学大会·上海论坛日前在中国上海举行。 来自世界各地的4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从全球视野共同探讨中华文明和中国道路。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深刻阐明国学研究的重要性,为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国学繁荣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指引。
什么是中国研究?近年来中国研究有何特点? 今天中国学的使命是什么? 中新社《东西方问答》对世界汉学大会暨上海论坛嘉宾、北京联合大学教授、海外国学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梁毅进行专访。
访谈实录总结如下:
中新社记者:什么是中国学,近年来中国学研究有哪些特点?
梁毅:二战后,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哈佛大学创立了东亚研究中心,重点研究近代中西接触下的中国,带动了中国研究的兴起。 国学的源泉是具有数百年历史的汉学。 汉学主要研究中国传统古典文化,侧重于经典的翻译、校勘、考证和注释。 中国学是指近代以来一些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问题的研究现状和成果,是一门交叉学科。
二战后世界新格局下,近代中国发生的激烈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日益引起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关注。 他们对1949年后新中国的关注和研究更加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中国的语言、历史和文化,而是延伸到现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 特别是改革开放45年来,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的研究。
近年来中国学研究呈现出新特点。 包括,美国、俄罗斯、日本、欧洲明显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优势逐渐被打破,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国家逐渐加入; 研究领域界限弱化,参与成分多元,学术与大众并存; 跨界、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趋势日益凸显。 不同地区、国家、群体正在跨越国界关注和研究中国; 研究的主要群体正在经历代际变化。 此外,应该看到,对华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从内容上看,中国研究也出现了新动向,包括更加关注当代中国、新时代治党治国新战略、新理念新方法; 更加关注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共建人类命运的倡议。 社区等,在此过程中寻找新的国际伙伴、合作方式和国家发展的新机遇; 分析中国的治国理政经验,寻找新的国际领导力; 寻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发展,关注中国新理论贡献等。
2016年10月,“汉学与当代中国”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来自全球26个国家的31位著名汉学家、国学专家、智库学者应邀出席研讨会。杨克佳 摄
中新社记者:研究中国学的意义是什么?
梁毅:国内外的中国学研究在功能、方法、途径等方面存在差异。 国内方面,对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再研究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再研究”,是在全球中国研究的背景下,对开展中国近现代史和现实问题研究的国家的学术地位(起源、特征和意义)进行历史考察、动态跟踪和分析。 从理论和宏观角度系统梳理、把握各国研究进程和特点,从翻译、介绍、叙述、讨论、评价等不同层面分析所使用的文献资料及其代表性研究成果。 新形势下,还增添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功能。
应该说,中国学是一项跨国界、跨学科、跨语言的研究。 因为它侧重于研究现实生活中的中国问题,所以它是前端; 因为它必须在追根溯源的前提下进行调查研究,也是根本性的。 对于中国学者来说,研究好中国研究,厘清国外相关中国叙事的历史、现状和生成逻辑,具有学术互鉴和现实政治协助的双重价值。
在学术上,中国学植根于不同地域的文化和学术环境。 是“别人”看中国; 中国对自身的研究是“自视”的。 对中国的认识,“他者”和“我”的不同视角,可能有“缩小”和“扩大”两种视角。 通过相关研究,找到两种观点的契合点,对于推动学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这也是一种文明的沟通。 通过交流对话,可以减少误解误判,凝聚共识。
从现实意义上讲,学好国学具有参政议政的功能。 海外中国研究关注当代中国的方方面面。 其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方面的观点、结论和判断包括左派、中派、右派观点,具有广泛影响; 国际社会都关心各自国家的国家利益。 ,对华政策需要建立在了解中国的前提下。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中国学研究好就是“知己知彼”,可以为中国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决策提供知识库、学术基础和研究基础,有助于理解差异。 ,采取主动行动,化解彼此之间的误会。 消除误解,减少矛盾,为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023年4月,“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蓝厅论坛在上海举行,嘉宾户外合影。 尹丽琴 摄
中新社记者:您认为这次会议对于中国学研究有什么意义?
梁毅:2004年,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办,旨在推动全球范围内中国学的深入发展。 2010年起,论坛升级为国家级学术平台,由国务院新闻办、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 该活动由政府共同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市新闻办公室联合承办。 今年,世界汉学大会·上海论坛举行。 习近平向世界汉学大会·上海论坛致贺信。 论坛宣布成立世界汉学研究联合会,并颁发2023年度汉学贡献奖获奖者。 可见,中国对世界中国研究的重视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学术层面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习近平主席贺信的精神具有方向性、战略性、引领性。 贺信深刻阐明了研究中国学的重要性,表达了各国专家学者充当中外文明交融使者的殷切期望,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促进繁荣昌盛提供了重要指导。世界中国学的发展。 深刻指出汉学是研究历史中国的学问,也是研究当代中国的学问。 只有追溯历史的源头,我们才能认识现实的世界。 只有追随文化的根基,才能认清今天的中国。 文明之间只有互学互鉴,才能共同进步。 这为我们从大国大局的立场和境界开展新时代世界中国研究指明了方向,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社会责任和世界责任。 作为一名专门从事中国研究的学者,我深受习近平主席贺信精神的鼓舞,也增强了我们继续做好研究的信心。 推动中国学研究正逢其时。
2023年11月24日,世界汉学大会·上海论坛开幕式上,宣布成立世界汉学联合会。 张恒伟 摄
中新社记者:您认为未来通过汉学促进文明对话互鉴的重点是什么?
梁毅:从事国学研究也有文化传承与交流的意义和使命。 学术交流是文明交流的一部分。 以这次汉学大会为契机,汉学的功能将从纯粹的外国对华研究转变为中外互学互鉴。 通过中国学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互鉴,必须立足于研究本身。 汉学研究分散在各个学科中。 要实现整体研究的新发展,必须注重学科间的协调,包括协调汉学与中国学(或中国历史与现实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比如概念的统一表达、研究分类的进一步细化、研究主题的凝练等也能更有利于国学通才的培养。 同时,文明交往、相互了解、增信释疑,还要依靠民间力量。 在一定程度上,学者提出研究建议,政府提供目标,私营部门发挥作用。 要实现民间声音的传播和传播,还需要注重国学相关研究成果的普及和民间普及。 (超过)
受访者简介:
梁毅 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华侨华人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梁毅,1956年出生,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华侨华人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原北京联合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主任。 从事海外华人研究30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