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普及保健品“坑”人事件频频现
山东省菏泽市公安局定陶分局食品药品环境犯罪侦查大队民警聂大力说,今年4月,接到群众举报后,警方开始侦查直播间假药案。
聂大力和同事经过调查发现,这种被称为“名贵中药材”、“百年宫方”的丹药,只是由少数非医学专业人士用药粉和面粉手工揉制而成。 不仅没有必要的保健食品要求,产品上贴有“小蓝帽”标志,还是三无产品。 被检出含有食品、保健品中严禁使用的西药成分。 最终,菏泽市市场监管局认定其为“有毒有害食品”。
这是聂大力查处的第一起网络销售假冒保健品案件。 他发现,随着网络的普及,网上用保健品“骗”人的事件开始频繁出现。 随着科技的普及,上网的老年人数量也日益增加。 那些以前线下向老年人推销“神药”的人,现在开始在直播间里瞄准老年人。
新京报记者使用“直播间”、“医疗保健”等关键词搜索某网络投诉平台,发现大量相关投诉信息。 投诉内容包括销售三无产品、虚假或夸大宣传等,投诉平台包括多个可以直播带货的平台。
这种直播乱象还在不断发生。 新京报记者发现,不少主播在直播时仍然夸大保健品功效,声称能包治百病。
主播为了规避平台审查,通过替换违规词语、情节解读或展示图片等方式暗示假药品、保健品的治疗效果。 为了防止直播间被平台突然警告或关闭,主播往往会使用多个账号同时开启。 直播,随时切换。
直播间里的“保健品”
今年4月,聂大力和同事接到群众举报后,在直播间待了一个多月。 近十位主播在直播时出售这种“巧克力丸”。 这些主播都有一定数量的粉丝,最大的粉丝数量超过50万。
直播间里,主播手里拿着一颗黑色药丸,并没有直接解释它的作用。 他只是说“吃吧”,然后引导粉丝添加主页上发布的微信账号,通过微信进行交易。
收到市民购买的“药丸”后,菏泽市公安局定陶分局配合菏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将样品送往青岛进行检测。 他们发现其中含有西地那非这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而且含量非常大。
5月29日,聂大力和同事首先在主播经常去直播的地方停留,在直播过程中将其抓获,并利用主播的供述指认了龚某。 警方随后找到了龚的下落。 当他们闯入时,龚正试图砸碎手机,销毁交易证据,但“药丸”已经藏在洗衣机里。
据龚某供述,其网上关注者之一王某健是直播间“药丸”的制作者。 王健是从同小区邻居孙某那里买的药方。 这些药丸被冠以“名贵中药制作”、“百年宫方”等名称,实际上都是采购原料,手工制作而成。 直播间销售的万余粒药片流入19个省市。
民警在王健家中发现了糖浆、体重秤、筛网以及各种原料包装。 聂大利说,他们的制作方法很简单,就是把面团揉捏好,然后用手擀成丸子,称重,然后包装。 这种所谓的丹药,其实是三无品。 经检验,最终被当地市场监管局列为有毒有害食品。 在直播间卖50元到100元一个。 但初期代理价格仅为8元,成本更低。
聂大力指出,“蓝帽子”是我国保健食品特有的标签。 通常保健食品的包装或标签上还必须标注“国食卫”批准文号,但即使是正规保健品也不存在与疾病相关的疾病。 起到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保健食品标签和警示语指导原则》明确规定,应当在最小产品包装的主展示面上设置警示区域,并标注“保健食品不是药品”的警示语。并不能替代药物来治疗疾病。”
以前聂大力处理的类似案件都是线下处理,但现在销售是基于互联网,依靠主播的影响力来盈利。 由于卖家和消费者之间的空间完全隔离,网红主播的欺诈空间更大。
事实上,近年来,此类直播间售卖假药欺骗老年人的案件屡见不鲜。 2022年,淮南警方打掉一个销售假冒保健品的诈骗团伙。 26名犯罪嫌疑人各司其职,专门在直播中伪造专业讲师身份,虚构就医经历,欺骗老人购买其声称的各种产品。 这样的“保健品”——售价几块钱的糖果,这种“糖果”没有保健作用,也没有药用价值,而涉案团伙拥有资金2亿多元,资产超过2000万元。
执行各种剧情带货
“佩戴这条项链,偏瘫患者可以正常站立和行走。” 直播间里的人扮演的是偏瘫患者。 主播声称,这条项链除了可以治疗偏瘫之外,也是“心脏病患者的福音”。
刘振跃(化名)的奶奶沉迷直播间已有两三年了。 刘振跃说,奶奶时不时就会买回来一两件保健品。 其中有的是带有“小蓝帽子”标志的保健品,有的是夸大能救人的。 治固体饮。 这次,奶奶在直播间听了宣传的项链。
此产品名为“火能排排石项链”。 新京报记者发现,不少门店仍在销售。
新京报记者在国家药监局官网查询其资质,并在国产医疗器械(注册)栏目中输入关键词,但并未发现相关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十七条规定,除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外,禁止其他涉及疾病治疗功能的广告,不得使用医学术语或者可能含有不良信息的广告。容易将所宣传的产品与药品或医疗器械混淆。 术语。
刘振跃发现,奶奶关注的所有主播都通过直播,通过剧情演绎来推销“保健品”。 带货往往出现在寻求正义的剧情中。 为了报复,主播表示要亏本卖掉对方的“好东西”。 就像看电视剧一样,奶奶每天都看,有时甚至凌晨一两点。
北京华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甘世荣指出,这种照本宣科的投放方式包含虚假宣传,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多家短视频平台纷纷出台政策,整顿炒作卖货行为。
通知。 2020年11月14日,快手平台发布首个“剧本、演戏、炒作、卖货”专项违规公告,对部分主播“扰乱电商平台秩序”进行处罚。 文章称,这些主播“利用家庭矛盾、离婚、作弊、团队冲突等与产品销售无关的元素炒作,诱导粉丝购买产品,严重影响用户的购物体验和观看体验,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2021年3月,抖音安全中心发布《关于“卖祸带货、炒作炒作”违规行为处罚公告》,宣布平台对卖劣币卖货、捏造虚假信息等行为进行违法处罚。故事离奇、炒作,30天内,抖音查处非法直播间446个,封禁非法账号33个。
夸大功效等乱象仍在发生
然而,各种直播乱象却不断发生。 很多主播在直播时夸大保健品的功效,声称能包治百病。 有的产品详情页不仅没有“蓝帽”标志和“国食卫”批准文号,也没有任何图文介绍。 ,甚至产品图片上还有马赛克。 为了逃避平台审查,主播通过替换冒犯性词语、叙述情节或展示图像来暗示其治疗效果。
12月7日晚九点,短视频平台“云老板J解气2号”直播间正在推荐一款名为“百草养元方”的产品。 主播们分成两组,表演寻亲复仇的剧情。 直播间左上角写着“虚构剧情”,右下角则是产品链接。
主播们手里拿着海报,指着“肺癌、食道癌、肝癌、乳腺癌”、“5年不打针”等字样……他们含糊其辞地谈论着这个产品的功效,但产品介绍页面只有一个药盒的图片。
新京报记者点击进入该产品所在的店面,可以看到很多类似的产品,但没有一个产品有完整的产品名称,也没有详细的功效说明。
据新京报记者观察,从10月底至今,名字中带有“云老板”或“云老板”的账号每天持续开直播、表演剧情、推荐产品为了报复,这些产品常常被他们形容为能治病救人的灵丹妙药。
11月8日,新京报记者在“云波大”直播间购买了主播声称“华佗古方制成”的“片仔癀”,血虚可以吃片仔癀,可以吃片仔癀。能清热凉血,有褥疮、疥疮,可用片仔癀捣碎外敷,跌打损伤,吃之可痊愈。”
但记者收到产品后发现,产品包装盒上明确写着“固体饮料”和“本产品不能替代特殊医学用途的特殊食品配方奶粉、婴儿配方奶粉、保健食品等特殊食品”。 而且该产品与直播主描述的“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吃”不同。 禁忌栏里明确写着:孕妇、婴幼儿、对成分表过敏者不宜食用。
资料显示,真正的“片仔癀”是由牛黄、麝香、三七、蛇胆组成的中成药。 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瘀、消肿止痛的功效。 直播间里同样名为“片仔癀”的产品实际上是一种固体饮料。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加强固体饮料质量安全监管的公告》(2021年第46号)将于2022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公告对固体饮料质量安全、固体饮料的促销、标签等。 有很多要求,比如固体饮料的食品名称不得与已批准发布的特殊食品名称相同; 不得明示或者暗示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保健功能或者满足特定疾病人群的特殊需要等。
维权困难查处困境
由于相信直播间里的“调节血脂、改善睡眠”的说法,方子娟(化名)的妈妈也在直播间里买了很多“保健品”。
方子娟说,妈妈的身体状况不错,只是有一些小问题,比如骨质增生、睡眠不好等。 她尝试用这些“保健品”来改善自己的身体状况。 方子娟回家后发现,这些产品都是固体饮料和压片糖,没有“小蓝帽”标识,产品说明中也没有提及健康益处。 然而,妈妈并不理解这一点。 主播在直播间里把这些产品描述为具有治疗作用的“保健品”,她也相信了。
她曾向视频平台举报,以没有“小蓝帽”标志为由要求退款。 不过,只有一小部分退款成功。 部分产品以不违规、售后期限等理由被拒绝退款。 截至目前,部分商店已关闭。
刘振跃也曾多次向平台举报奶奶下单的直播间,但即使举报成功,主播很快也会切换账号,重新开始新的直播。 她还尝试向产品原产国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举报,但最终没有结果。
新京报记者还发现,这些主播经常开设多个账号,同时开始直播。 有的直播间只直播,没有产品链接,只有少数直播间有产品链接。 但通常情况下,他们会在直播中间放出文字,引导粉丝点击直播间右下角的账号,进入关联账号继续收听直播。
孩子们在举报,“家长”却痴迷其中。 为什么这种凭生活经验就能判断的假冒保健品会吸引这么多老年人呢?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王大华分析说,由于一些老年人可能患有一些难以治愈的慢性疾病,他们可能更愿意尝试多种不同的方法,“如果他们成为被治愈的人。” 幸运的少数人在哪里?”
此外,王大华的研究显示,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容易信任陌生人,而相比于“朋友”这样的词语,主播在直播间里高呼“爸妈”顿时让两人的距离更近了。 他们之间的距离让老人觉得自己颇为关心,从心理上意识到自己是父亲还是母亲。 家人之类的话语唤醒了老年人的情感,让他们更直观地而非理性地做出判断。
聂大力坦言查办此类案件面临的现实因素。 “送检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 他表示,无论是假药还是假保健品,都需要先经过市场监管部门的甄别。 “身份识别对调查人员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他说。 如果要随机抽查化肥是否合格,那就有针对性地抽查氮、磷、钾三要素。 但如果某种产品号称能包治百病,那么送检时要检查什么就成了问题。
“很难找到突破口。”聂大力说道。 药物的每种成分都需要特定的试剂和试纸来测试反应。 测试费用约为300元,周期时间约为1周。 如果全面检查的话,一颗药丸要检测200多项项目,花费6万到7万元,周期很长。
让老年人安全“连接”互联网
“因为害怕而不联系是最大的风险。” 王大华认为,老年人不是容易被骗的群体,但被骗的成本比较高。
王大华发现,大多数老年人仍然是网络时代的被动接受者。 她倡导终身学习,鼓励老年人积极拥抱时代新变化。 此外,老年人应保持良好的家庭关系,让自己得到必要的社会支持,这样更容易寻求决策建议,做出合理的选择。
王大华表示,社会各方也应共同努力,减少老年人被骗的可能性。 例如,平台可以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对老年人账户进行大数据分析,以更准确地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及时处理。
甘世荣认为,平台应该承担一定的监管责任。 他指出,此类事件监管的难度在于违法主体数量过多,需要加大技术执法力量,比如将相关直播平台接入市场监管部门的执法平台等。
“这些主播将非保健品描述成保健品,冒充正品,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如果销售额超过5万元,就涉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 甘世荣指出,在直播间“产品”中销售此类“保健品”涉及四类主体:平台、商家、主播和消费者。 平台和主播是否承担责任,取决于他们是否明知此类产品不是保健品,仍然声称是保健品出售。
他表示,如果平台参与此类违法活动,共同知悉并售假,则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和行政处罚。 情节严重的,可以依法承担共同犯罪的刑事责任。 主播明知或者应当知道机构、公司选用的产品是假冒伪劣产品,仍进行销售,且符合法定犯罪条件的,即属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罪。
甘世荣认为,当前平台应加强正规审核和监管,要求主播和商家销售的产品有相应的许可证或认证,并有相应的产品证书。 此外,对于销售假冒产品的主播和商家,平台介入后将及时按照规则对消费者进行赔偿。
12月15日,新京报记者就直播主播通过剧本解读推销“保健品”一事致电该平台官方客服。 对方提醒可以申请退款。 如果商家拒绝,可以申请平台介入。 如果主播销售违规商品,可以举报。
但卖假保健品的主播并没有全部消失。 当晚已接近十二点,主播们还在直播间表演剧情,引导“家长”购买右下角的“神药”。